【美丽兰州·石榴花红】西固区:攻“重点”解“难点”创“亮点” 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成果 | ||||||||
| ||||||||
今年以来, 兰州市西固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视察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围绕重点领域突破,解决难点问题,打造亮点工程,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成果。 深耕“重点”,惠民安民富民“有实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深耕“重点”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档升级。“一盘棋”高位统筹推动。严格落实“一把手”责任,以政治高度抓实工作责任,建立监督检查工作机制,高站位高标准推动巩固成效。“一条心”凝聚团结力量。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服务群众的“红网格”、积极向上的“实践基地”、邻里和睦的“百姓议事大厅”等多彩阵地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新形象,凝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精神力量。“一股劲”推进共同富裕。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贯彻1139工作部署,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扎实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行动,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老工业基地勃发新发展动能。 聚焦“难点”,构筑精神家园“激活力”。针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抓什么”“怎么抓”的难题,多举措破解“难点”,持续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型经验和特色品牌,形成发挥优势、典型示范、助力发展为一体的工作新路径。丰富宣教内容。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大基地”等实体化宣传阵地作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走深走实,深入开展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活动、“一把手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等。强化互嵌交融。突出“融”的导向,大力实施“三项计划”,不断丰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载体。坚持把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与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展各族青少年手拉手研学交流活动;深入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打造了一批思政“金课”,积极组织各族青少年参与“百万师生唱响祖国”爱国歌曲传唱活动,针对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创新开展“加大推普力度,筑牢强国语言基石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推广活动;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景区”创建活动,大力开展旅游从业骨干培训、规范讲解词导游词、展陈提升等行动。 创优“亮点”,民族团结进步“结硕果”。创新打造“美丽兰州•石榴花红”民族团结品牌,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功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以非遗为媒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健全非遗保护体系。制定出台《西固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推进非遗文化保护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全面提升非遗文化保护水平。打造保护利用实景阵地。在河口古镇建立了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创意工场”、纱灯工坊;在柳泉镇东坪村建立铁芯子展览室和“兰州八门拳”西固区传习所;在先锋路街道庄浪东路东社区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黄河情”主题展馆中展出非遗项目羊皮筏子;目前正在建设的西固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专门设置了非遗项目展示区域。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厘清本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抓住民族交汇、文明融合的特点,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打造以先锋路街道庄浪东路东社区为起点,包括西固区博物馆、新城镇下川水车、河口古镇、西固区民俗文化博物馆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文化旅游融合新线路,让各族群众在深层次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魅力的同时,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