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兰州·石榴花红】西固区深化示范区建设 绘就幸福新画卷 | ||||||||
| ||||||||
2024年,兰州市西固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积极参与“沿洮沿黄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区”联创共建工作,延伸“美丽兰州·石榴花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内涵,持续巩固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成果,不断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强化政治引领,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省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推动党委认真履行民族工作主体责任,切实把“两个摆在”“两个纳入”要求落到实处。开展“一把手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区委主要领导署名文章在《兰州日报》刊出,福利路街道、先锋路街道、西柳沟街道、达川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相关署名文章在《西固统战》《西固发布》《兰州民宗》等平台刊发。 提升宣传质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 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持续开展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把手”讲党课等活动,组织召开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辅导讲座,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报告会,举办民族宗教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全区各乡镇街道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开展宣讲60场次5000余人;西固区红石榴宣讲队精心打造了《慕生忠将军的故事》等四个民族团结精品课件,宣讲成员深入学校、社区开展宣讲10余次300余人。 塑造示范品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持续走深 2024年,西固区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省民委申请专项资金建设西固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西固区第21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十进”活动,深入开展“道中华”微信公众号宣传推广工作,线上充分利用“网、端、微、屏”等媒体平台,形成万人联动的良好宣传氛围,线下各乡镇、各部门加强资源整合、协调联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项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悬挂宣传标语100余条,在出租车显示屏、商场广场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视频和标语,形成了同频共振的良好宣传氛围。 厚植文化根脉,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亮点纷呈 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组织开展歌咏比赛、书法绘画、广场舞展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活动,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非遗为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功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健全非遗保护体系,制定出台《西固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打造保护利用实景阵地,创新性开发非遗成果转化,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对军傩舞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填补了甘肃省傩文化的历史空白。 推进互嵌融合,“三交”实践途径逐步拓展 突出“融”的导向,大力实施“三项计划”,不断丰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载体。深入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打造了一批思政“金课”,积极组织各族师生参与“百万师生唱响祖国”爱国歌曲传唱活动、教育基地实践活动、“民族团结一家亲”手拉手研学活动,针对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创新开展“加大推普力度,筑牢强国语言基石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推广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景区”创建活动,大力开展旅游从业骨干培训、规范讲解词导游词、展陈提升等行动。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增进民生福祉,携手迈向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贯彻1139工作部署,坚持“工业强区、产业兴城、产城融合”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和“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聚焦建设“实力西固、创新西固、魅力西固、活力西固、开放西固、法治西固、文化西固、幸福西固、绿美西固、平安西固”,做优做强陆港经济,提升招商引资,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乡村全面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扎实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行动,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老工业基地勃发新发展动能。 推进互嵌融合,“三交”实践途径逐步拓展 把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民族事务,以法治护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全面贯彻落实主动创安、主动创稳部署要求,深入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和“党亲国好法大”教育实践活动,深化全面从严治教,大力推进宗教中国化。建立健全涉民族事务联合执法和综合监管机制,加强清真食品管理。及时排查化解民族宗教领域矛盾风险,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立网格化提升基层治理工作机制。 | ||||||||